中文字体分类

历史划分

甲骨文

商周时期的文字形式。

作为字体(字库)目前使用的最广的是“北师大甲骨文体”,另外还有台湾中研院甲骨文体、香港中文大學漢達文庫的 ics3.ttf、日本文字鏡研究會的 Mojikyo font 等。

篆书

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。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为全国的官方字体。

常用字体:汉仪篆书、方正小篆

隶书

汉朝的代表字体。隶书在秦朝就已诞生,不过到汉朝才成为主流,所以也被称为“汉隶”。

隶书笔画粗细变化小、较平直,外形扁平、工整、庄重。讲究“蚕头燕尾”(起笔凝重,结笔轻疾)、“一波三折”(线条运笔变化)。

常用字体:汉仪隶书、华文隶书、蒙纳小隶

草书

草书源于汉代初期。

草书源于书写潦草的隶书,主要分为章草、今草、行草、狂草。草书有大量字形的简化、连笔,较难辨认。并且通常有一定倾斜。

常用字体:方正大草、方正黄草、叶根友疾风草书、白舟草書、 奔行かな

行书

行书源于东汉时期。

行书发展源于隶书,是介于楷书、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,分为“行楷”和“行草”,“行草”较“行楷”笔画更加奔放,更近似草书。相比草书,行书只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笔画的变化,笔画间增加了“游丝”,字形构成基本不变,没有草书那样较显著的简化、连笔和倾斜,能很容易的辨认。

常用字体: 华文行楷、汉仪行楷、DF行書体、王汉宗中行楷、方正硬笔行书、金梅草行書、方正字迹-吕建德行楷

魏碑体

魏碑体是北魏的代表字体。

魏碑体阶与隶书与楷书之间,相比隶书,不像隶书那样粗扁,相比楷书笔画粗细变化又更为明显。独特的特征是撇捺会向两侧伸展,收笔前有明显粗顿以及抬峰,使整个字形稳重中又略显飞扬。

很多时候也会把魏碑体当成楷书的一种。

常用字体:华文新魏、方正魏碑、汉仪魏碑

楷书

魏晋、南北朝时期到唐朝的代表字体。大体可分为早期的“魏碑”和后期的“唐楷”。

楷书始脱于隶书,没有隶书那么粗扁,笔画带有明显毛笔书写痕迹,“横”依然明显的左低右高。

在常见的中文排版中,楷体有类似西文中 Italic(意大利体)的作用,即宋体作为正文,而楷体作为强调、引用字体。

常用字体:华文楷体、方正新楷体、汉仪全唐诗、方正苏新诗柳楷、方正宋刻本秀楷

宋体

明朝的代表字体,起源于宋朝。

宋体虽称为宋体,但在宋朝并不流行,反而在明朝更为常见。由于历史原因在大陆称为宋体,港台和日本则称其为“明朝体”。

宋体始源于宋代的印刷字体,当时以木板作活版印刷,为顺应木的天然纹理,笔画直横平竖直、横细竖粗,起落笔有棱有角(有明显衬线),字形方正。所以也被称为“匠人体”。

由于宋体横细竖粗的特征,很适合竖排,而现代排版通常都是横排,所以现在常用的宋体笔画横竖笔画对比会比传统宋体略低。

另外由于 Windows 中自带的宋体(中易宋体)12~14 pt 大小时显示的是点阵字体,常有人以宋体代称为点阵字,实际上两者并没关系。

中易宋体 12~14 pt 会显示为点阵字体
中易宋体 12~14 pt 会显示为点阵字体

常用字体:汉仪书宋、游明朝体、小塚明朝 Pro、ヒラギノ明朝、リュウミン(Ryumin Pro)、方正新书宋、方正雅宋、方正宋体、方正新报宋、造字工房刻宋、蒙纳长宋

仿宋体

可以代表宋朝的字体。

仿宋体是仿制南宋临安陈起陈宅书籍铺出版的书籍的字体,于实际兴盛于明朝但被叫做“宋体”的宋体来说更能代表宋朝的字体风格。在日本直接称其为“宋朝体”。

仿宋实际是有明显楷体风格的印刷体,笔画较直,但不如“宋体”那样完全直来直去,“横”依然带有楷书的左低右高特征,笔画粗细没有宋体的横细竖粗,而是较为平均。

常用字体:方正仿宋、文悦古体仿宋、蒙纳仿宋

清朝体

清朝的代表字体应该说是楷书,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提升,印刷字体相比宋体有了更多表现笔画的特征。清朝字体的一个特征是中宫普遍较紧凑,不过和其他楷体来说没有决定性差别,所以“清朝体”的称呼在国内并不多见,反而在日本比较常见。

清朝体有代表性的字体有仿照扬州诗局刊行的《全唐詩》而作的全唐诗字体,还有清朝官刻体,另外还有前些年在平面设计领域用到烂的康熙字典体,不过康熙字典体的流行和清朝体关系不大,主要是因为其扫描古籍录入的斑驳字迹。

常用字体:康熙字典体、汉仪全唐诗、弘道軒清朝体、 欣喜堂清朝官刻体、 DF古籍木蘭A

黑体

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的代表字体。

黑体即是无衬线的中文字体,没有装饰用的衬线,简化笔画特征,笔画粗细差别极小。也被称为等线体、哥特体(日本叫法)。最早是日本依据西文无衬线体而作的中文无衬线体,后传入中国(吴竹体),最早只是作为粗大的标题字体,所以被称之为黑体。

黑体是目前屏幕显示的首选字体。

常用字体:思源黑体、中易黑体、方正兰亭黑、冬青黑体、方正等线、方正幼线、 方正纤黑、汉仪旗黑、小塚ゴシック、游ゴシック 、信黑體、微軟正黑體 (蒙纳)、微软雅黑体(方正)、方正悠黑简、メイリオ、苹方

风格分类

上面是中文字体的主要划分方式,有些字体在其基础上又独特的风格,自成一体。

综艺体

综艺体是黑体的变种,通常用在广告、标题上。字面极大、追求尽量将空间充满。

常用字体:創挙蘭、方正综艺、汉仪综艺、造字工房力黑、造字工房版黑

圆体

圆体也是黑体的变种,最早在秀英舎的『活版見本帳』(1914年)中出现,早期流行的圆体是石井丸ゴシック体(1956)。

圆体的特征在于笔划的末端与转角呈圆弧状。因此圆体不但具有黑体清晰易读的优点,而且也予人较柔和的感觉。国内更加常见的幼圆体是圆体的一种,是笔画更加细的圆体。

常用字体:蒙纳幼圆、DF丸ゴシック体(華康圆体)、あいこフォント、方正圆体、造字工房悦圆

宋黑体

宋黑体是介于宋体和黑体之间,带类似宋体的衬线和黑体笔画特征的字体,和普通的的粗笔画宋体的差别是:粗宋体会有明显的“横细竖粗”的笔画粗细对比,而宋黑体没有。

常用字体:方正宋黑、锐字云字库宋黑体

圆宋

圆宋是基于宋体的变体,相当于圆体之于黑体。在日本被称为“丸明朝体”。相对于圆体,其有宋体的特征:笔画有“横细竖粗”的粗细对比、带有衬线。而相对于宋体其衬线圆滑,虽有宋体的笔画特征但把棱角都做了圆化,字体结构方正,但细节圆润,有马克笔书写的感觉。

常用字体:丸明オールド、汉仪润圆、方正秉楠圆宋

姚体

姚体通常认为是原中华书局聚珍部主任姚竹天于民国时期设计,上海解放日报社高级技工姚志良在二十世纪 50 年代改刻的字体。也有说法是姚体跟姚竹天的关系是误传。姚体兴盛于中国大陆的 6070 年代,被用作报纸标题、宣称标语和招牌的字体。至今仍能在很多城市的车站中见到姚体的站名。

姚体是结合了宋体和黑体特征的字体,一般归类为黑体的变种。其特征是像宋体一样的直线笔画和“横细竖粗”的粗细对比,但没有宋体的衬线,但有明显的喇叭口和笔画出头作为装饰,最明显的莫过于竖长的字形和纵向的笔画走向。

常用字体:方正姚体、蒙纳小姚

金文体

这个金文体并不是指中国古代的金文,而是一个在日本流行的字体,实际上类似于篆书体,其特点是垂直延伸的字形,并且字的下半部分看起被拉长,有类似篆书的笔画曲线。这种字体看起来既有有古典气息,又有现代、神秘的感觉,非常多的用在日本科幻、魔法风格的小说、漫画、动画产品产品的标题和海报中。

常用字体:华康金文体(DFP金文体)、DFP金文体うめ